2004年广东选择深圳南山作为试点拉开基础教育改革序幕;2005年开始在广州原东山区展开;2006年在广州等城市作为试点推开;2006年年底,广东正式颁布了《广东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普高招生规范改革建议》,理论上,中招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
教育部网站称,现在[b]中考改革[/b]已获得突破并在国内推开,中招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成长记录纳入评价范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办法逐步得到推广。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办法在广州第三成为热议话题,记者从广州多位从事一线教学的校长和部分专家获悉,尽管综合素质评价被纳入中考招生的评价范围,但在实质中可操作性不强,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的一项要紧指标。多位校长和专家更对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出质疑。
[b]一线校长:可操作性不强 [/b]
记者采访中获悉,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质成效却不乐观。多位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校长和一些教育专家对这一手段提出了质疑。“广州中考对学生综合素质推行实行两年来可操作性并不强。”广州第三中学校长梁国就直言。梁国就介绍,从现在广州招生状况看,分数还是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依据广州招生办的有关规定,在中招总分相同状况下,是看语数英三科总分,假如第三相同,就按数语英顺序比较各科分数的高低。
[b]老师:评价前景不乐观[/b]
“理念虽好,但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前景,一些班主任和校长表示不容乐观。”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使用“A”、“B”、“C”和“D”四个等级。“尽管B等表示‘良’,但在一些老师和父母的眼里,它等于说明这个学生‘有问题’。到底给哪个B,这又是让人头疼的难点。”越秀区一所省一级学校一初中三年级班主任如此说。
记者从广州招生办获悉,自从推行中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来,广州并无一例由于“综合素质评价”不合格而影响学生升学。据报载,在珠三角区域曾有一位学生因被评为C,最后不可以升高中而离家出走。
[b]质疑1:素质分高下是对人格的歧视[/b]
“对于正在进步和成长中的学生,大家有哪些资格就给他们贴上综合素质高不高的标签?在综合素质上对学生分出高下,比对‘差生’的歧视还要紧急。难道大家的教育制造出一批批的差生还不够,还要再制造出一批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才甘心吗?素质上分出高下是对人格的歧视与侮辱。”早在2005年东山区最早推出中考改革策略时,广州黄埔区教育局教研室曲天立就对“综合素质评价”提出了质疑,曲天立觉得,中考招生策略颁布之前,应该更多听取基层一线老师的建议,慎而为之。
[b]质疑2:初中就作素质评价不利成长[/b]
“对初中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不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广州人民政府特约教育督导员李伟成指出。李伟成说,当教育工作者用成年人传统的见地来综合评价孩子,审度孩子的行为的时候,对其中部分有个性的、“另类”的学生来讲,不但会出现不公平,也疏忽了学生的个性进步,那些富有革新精神和充盈个性的孩子总是就都成了“另类”,由于成年人的见地,“标准化”的东西并未必能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大家怎么样据此去衡量一个“非常听话”的学生就比一个可能表现得“非常顽劣”的学生素质高呢?尤其是中学生还是青少年进步时期,其个人的进步有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性,即使这个阶段孩子出现了不好的表现,就剥夺其上高中的权利,无形中等于过早抹杀孩子进步的机会。
[b]质疑3:教师和学生将背上沉重包袱[/b]
“还有一个问题同样要紧,大家现在所承接的评价文化和面临的社会环境,又不能不让人对将综合素质评价引入中招的可行性产生几多怀疑。”李伟成讲解,长期以来,大家都习惯了用一个符号去对一个学生进行量化,这种根植于传统的评价方法,虽有简单化之嫌,却便于操作,为广大教师也为广大社会成员所同意,一旦启用舶来的“质性评价”的描述方法,在推行评价的时候,面对评价的主体多元、评价的过程性和评价目的的多维度等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无一例外将要背上沉重的包袱。评价难免会走过场,而这种草率的描述到底会对甄别学生产生多大的意义让人怀疑。当诚信、公平在目前还十分疲软的时候,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家心目中能占据多大分量?多位不愿透露名字的教师和校长提出相同的怎么看。